梅拾璎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中讲述了儿子钱小能练习踢足球的故事。
从初二开始,钱小能爱上了踢足球,除了放学后在学校操场练习,在家里做完作业后,也会在客厅练一些基本动作,一个看似枯燥的动作,他可以练几百遍。
练到得意的时候,还会激动地把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喊过来看,而这时,梅拾璎不管在做什么,一定会高高兴兴地站在厨房门口专心致志地看儿子表演,看完后,还会像个内行一样惊叹儿子的球技,并请教他是从哪儿学来的技巧。
这时,钱小能便会兴致勃勃地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心得,还不忘告诉妈妈,“妈妈你知道吗?踢好球是要动脑子的,还要苦练!”
因为喜欢,所以愿意钻研和训练,钱小能的内驱力已悄然而生。
展开剩余88%梅拾璎说,即便儿子不是别人眼中典型的“学霸”,但在她眼里,已然是个学习内驱力十足的孩子了。因为当他一旦爱上了一件事,他都可以很快沉迷其中,并把它做得更好。
这就是真正的内驱力。
那么,这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究竟是如何培养而成的呢?梅拾璎在书中分享了6个步骤,每一步都是对孩子内驱力的唤醒:
01.爱孩子,无条件地爱
拥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容易沉浸到一件事中,从而找到自己的热爱,激发探索的热情,内驱力由此奔涌。
而自我意识强的孩子,往往需要父母提供一个有爱的、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无需担心做错事会被责骂、嘲笑、抛弃,或者任何形式的压抑与控制。
如此,孩子才能在这片安全和安定的天地里向内探索,从而发现蕴含天赋、幸福密码和人生方向的“自我”内核。
梅拾璎老师是一个特别懂得儿童教育的人,她给钱小能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宽松的、充满信任与支持的成长环境,尽管很多时候,儿子也很淘气,甚至“不务正业”,但她从不去打压,而是鼓励孩子发展兴趣,并从兴趣中激发出热爱与内驱力。
“让孩子在身边,听到你的语言,看到你的行动,感受温厚人情,他的心才能舒展、温热,向内关注,向外探索。”
梅老师在书中提出了成为“园丁式父母”的概念,意思是把注意力从控制孩子转移到营造丰富、充满人情味、多样性和活力的小环境上。
父母无条件的关爱与支持,为孩子建立了安全的根基,是孩子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强大而可持续的力量源泉。
02.理解孩子的“浪费”时间
真正的理解,是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
然而,这并非易事。成年人往往习惯性地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评判一些事,尤其当面对弱势的孩子时,稍施加压力有时就能达到目的,谁还愿意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和换位思考呢?
可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就体现在这些地方。
成年人总是追求做有意义的事,讲究效率、时间观念,然而在孩子的世界,观察蚂蚁搬家、长时间摆弄某个玩具、反复读同一本绘本,也是开心快乐的事。
当孩子专注在自己的世界中时,作为父母,我们能否允许他们享受自己的时光不去打扰?
孩子对某件事某个物品产生了兴趣时,此时专注力已经在萌发。这种专注力会成为未来他们在热爱领域发挥潜能、追求极致的基础。
还记得爱迪生孵蛋的故事吗?
小时候的爱迪生看到母鸡把鸡蛋孵成了小鸡,特别好奇,为了弄明白人能不能孵小鸡,爱迪生专门从家里找出几个鸡蛋,然后搭好一个窝,自己坐在上面学着母鸡孵蛋。
天黑了,家人到处找找不到孩子时,最后才发现爱迪生正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
这个故事今天听来有些好笑,但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他们渴望探索一切自己感兴趣的、好奇的,而这个过程正是求知的过程,也是内驱力萌发的过程。
所以,与其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规训孩子,不如允许他们有“发呆”、“瞎玩”的时间,不去过度干预,细心观察孩子在这些时刻的投入状态,保护好这种原始的专注力,也是在唤醒内驱力。
03.扩展孩子的涉猎范围和领域
学习内驱力从来不仅单指学校知识。孩子不喜欢上课,并不是不爱学习,或者缺乏学习内驱力。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去大千世界探索。
爬山、徒步、运动......多给孩子们创造一些体验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他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并加以鼓励和培养,建立起自信心。
梅拾璎说,“如果孩子本身有价值体验却不被人认识…...学习内驱力也就容易消失。”
当家里人发现爱迪生正傻傻地蹲在鸡窝上孵蛋时,爸爸生气地责骂儿子,“孵什么蛋,快点出来!”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而是微笑着告诉爱迪生,“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
母亲的理解和宽容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爱迪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为孩子的内驱力的培育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学习不应只是刻板的课堂学习,而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欲,如果把学习狭隘定义为课本知识和课堂,将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可能性。
04.尊重孩子,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存在
尊重是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贴着孩子的心理理解他的深层需求。
比如犯错时,不肆意伤害孩子,而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节奏、休整甚至弯路。
真正的尊重很难,尤其在孩子偏离我们期待时。
但为人父母就是一趟修炼之旅。关键在于,即使孩子不如己愿,也要努力做到体谅和尊重。
因为从长远看,这是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的。
那些真正被体贴和尊重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中,会更敢于尝试,更愿意努力,有更强的内驱力。
05.敢于放手
很多父母习惯性地控制孩子,管得事无巨细,吃什么要管,喝什么要管,交往的同学要管,每天的24小时也都要严格控制。
在管和不管之间,很多父母似乎不知道边界究竟在哪里。
其实,控制是内驱力的天敌。
不敢放手,是因为不相信孩子天生具有成长的内驱力。
那些被严格管控的孩子要么早已叛逆,要么已经向父母的高压投降,成为了缺乏自我主张和生命力的“木偶”。这两种类型的孩子都已经丧失了内驱力。
孩子是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而生命的成长需要一定的自由、休息和放松。如此,孩子才有机会认识自己。
从今天开始,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太满,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允许孩子有自主安排的时间,哪怕看起来在“无所事事”。
如此,孩子才有机会认识自己,从而焕发出创造力。
06.助推
孩子的内驱力唤醒,既需要父母适当放手,也需要关键时刻的助推。
毕竟,成长中的孩子能力和认知都还不够强大成熟,遇到困难障碍时,孩子往往是父母的第一求助人。
但究竟怎么帮也是学问。
具体策略是,如果是小困难,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克服,但如果困难已经远远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这时候就不能在旁边干看着了,而是要伸手“助推”一把,比如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所在、提供资源、给予方法指导等。
当孩子想逃避或偷懒时,适当“逼”孩子走出舒适区,帮助孩子“超越”。这个过程或许并不容易,但当孩子发现在自己的坚持下,取得了渴望的成功,这种自我超越的感觉将会形成正反馈,无形中帮助孩子增强了自信心和自驱力,如此正向循环。
这就如同帮孩子先学好一门课,建立信心,孩子才有动力去学好其他的科目。
朱光潜先生说:“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
好奇和趣味只是种子,需要家长的呵护和鼓励,需要观察其长势施以不同养分。人对兴趣的专注如同挖洞,只有深挖下去,才能发现地下的瑰宝,做到极致。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团火焰。
陪伴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做敏锐的观察者,留意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发现那兴趣的星火;更需做智慧的赋能者,当兴趣萌芽,给予赞赏的目光、探索的空间和关键时的助推。
请坚信:内驱力一旦觉醒,生命自有万钧之力。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就是点燃他们生命的无限可能。
笑薇,南方姑娘远嫁西北,靠读书自由生活,曾在企业打过工,也在体制内试过水,当过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执着追梦。著有《左手阅读,右手写作》,当当第十届影响力作家,高级数字心理咨询师,天赋解读师。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点个【小心心】再走呀~
—END—
发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富豪配资-配资公司-配资炒股网-深圳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