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个由新兴市场国家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自2015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下简称“新开发银行”)成立以来,已走过第一个“金色十年”。新开发银行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支持,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成为促进南南合作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重要标杆。
2015年7月21日,新开发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运营;2021年9月,新开发银行永久总部大楼在上海浦东新区正式交接,标志着这家新型多边金融机构进一步“扎根”中国。新开发银行的永久“落沪”,不仅强化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机构总部的集聚效应,吸引了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和人才向上海汇聚,有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且“金砖大厦”的设计融入各国文化元素,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象征。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合作的“试验田”,新开发银行不仅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机遇,更通过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贡献了“上海方案”,全方位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十年取得显著成效
在过去十年里,新开发银行充分依托上海雄厚的金融优势,在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业务中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和本币融资等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十年来,新开发银行已批准贷款项目120个,涉及金额近400亿美元,其中,本币投资项目占比超过20%,这不仅直接带动了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而且也为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提供了重要场景,极大提升了上海金融服务功能。
新开发银行通过在自贸试验区开立FTN账户,开展人民币资金与美元项目的跨境转换,首次实现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境内联动“区内、区外、境外”三个市场的资金配置,为上海自贸区探索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提供了实践范本。新开发银行还积极发行熊猫债,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坚力量。在跨境结算方面,新开发银行通过与上海清算所等机构合作助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容,为上海巩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地位提供关键支撑。
在绿色金融领域,新开发银行倾力支持清洁能源及环保等绿色项目融资,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23年发行的12.5亿美元绿色债券,专项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标杆产品,同时也带动上海绿色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新开发银行积极将人民币贷款与绿色金融相结合,与交银金融租赁合作的液化天然气运输项目,通过FTN账户完成1.5亿美元等值人民币贷款的发放,为跨境能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范例。新开发银行参与制定的《多边开发银行气候融资联合报告》,为上海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有力推动上海成为全球绿色金融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如今,站在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起点,新开发银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深化“大金砖合作”机制的重要支撑,而且也为“十五五”时期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注入新动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金砖合作的深度对接,新开发银行必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引擎,而上海将在这一进程中实现从“国际金融中心”到“全球治理枢纽”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绿色金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根据新开发银行制定的第二个五年战略(2022-2026),已明确将40%的资金用于支持减缓气候变化项目,这一战略与上海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目标高度契合。一方面,新开发银行通过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推动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并与上海碳交易市场形成互动;另一方面,上海可借助新开发银行的创新理念与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深化与国际社会合作,进一步增强在全球绿色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金融科技是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新开发银行能够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科技、资本市场和开放政策上不断扩大的优势,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上海金融科技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政策联动,促进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推动跨境资金池、数字人民币试点等制度创新,助力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更好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新开发银行不仅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加速器”,更是上海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战略支点”。利用新开发银行的多边合作机制,上海应加快推动人民币在贸易融资、国际支付中的使用,进一步扩大本币结算,减少成员国对美元的依赖,同时支持金砖国家建立多边本币结算机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从“单极”向“多极”转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安全网”。
近年来,新开发银行成员国不断扩容,朋友圈也在逐步扩大,这为上海融入全球金融治理网络提供了“重要通道”,有利于上海深化多边金融合作,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富豪配资-配资公司-配资炒股网-深圳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