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深秋的豫东平原上,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高个子军官正带着三百多名战士在玉米地里急行军。这人腰间别着把特制的马刀,刀身在月光下泛着寒光,他就是后来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彭雪枫。老乡们都说:"这后生看着文绉绉的,打起仗来可真是个狠角色!"
那年头阎锡山在山西搞"三不沾"——不降日不亲蒋不联共,活像个在刀尖上跳舞的杂技演员。彭雪枫揣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去见他,阎老西的副官们都在嘀咕:"共产党派来个教书先生模样的,能成啥事?"结果这个"教书先生"在酒桌上把抗战形势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愣是让阎锡山拍着桌子说:"中!就照你说的办!"后来八路军能在山西站稳脚跟,彭雪枫这张嘴可立了大功。
到了豫皖苏边区,彭雪枫带着队伍专挑半夜打据点。战士们都说他是"夜猫子转世",有天夜里端掉伪军炮楼,缴获的罐头够吃半个月。老乡们送来烙馍卷大葱,他蹲在土堆上边吃边比划:"咱这马刀得改改,日本人的刀太长,咱的又太短,得整个不长不短的!"后来骑兵团拿着他设计的"雪枫刀",在洪泽湖边上把鬼子骑兵砍得人仰马翻,刀口都卷刃了还在追着砍。
1942年反扫荡那会儿更绝。鬼子调来万人部队要把新四军包饺子,彭雪枫带着队伍在芦苇荡里跟他们捉迷藏。今天炸个炮楼,明天截个粮车,把鬼子指挥官气得直跳脚。有次伏击战打完,战士们发现师长躲在树后写日记,凑近一看乐了——本子上画着歪歪扭扭的鬼子漫画,旁边写着:"今日又斩首二十,痛快!"
最让人揪心的是1944年那个秋天。出发前夜,怀孕的妻子挺着大肚子走了十几里山路来送行。月光下两口子站在打谷场上,警卫员听见师长说:"等娃会叫爹的时候,咱就把铁路西边的地盘都拿回来。"谁承想这一别竟是永诀。八里庄战斗那天,眼看胜利在望,流弹偏偏找上了站在最前线的指挥官。37岁的彭雪枫倒下时,手里还攥着染血的地图,上面画满了准备收复的村庄。
后来老百姓传说,每逢月黑风高的夜晚,还能听见"雪枫刀"出鞘的铮鸣。骑兵团的老兵们说,那刀法讲究"快准狠",跟彭师长带兵一个脾性——打娄山关时他带头冲悬崖,渡金沙江时他最后一个收队。连毛主席都说:"这个彭雪枫啊,是块打仗的好材料,可惜走得太早。"如今在豫东老区的纪念馆里,那把立下赫赫战功的马刀依然寒光凛凛,刀背上映照着当年那个在玉米地里疾行的身影。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富豪配资-配资公司-配资炒股网-深圳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